2025年4月25日上午,地球科学学院在地质楼1101会议室成功举办第48期地质学论坛。本次论坛邀请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邱昆峰教授作题为《西秦岭早子沟造山型金锑成矿系统》的专题学术报告,活动由王贵文教授、孙晶副教授和赖锦副教授共同主持,曾联波教授、罗情勇教授、牛花朋教授、孙海涛副教授和孙晨浩副教授等老师及师生参加。

邱昆峰教授作报告
邱昆峰教授围绕“造山型金锑矿床形成与保存机制”这一核心科学问题,详细介绍了西秦岭早子沟金锑矿床的地质背景、成矿构造、流体特征与热历史演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。报告指出,浅成造山型金锑矿床形成于6 km以内的地壳浅部,是全球金锑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,但其成矿时代与保存机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。为此,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,如构造-蚀变-矿化填图、低温热年代学、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,揭示了该类矿床的多阶段热演化过程,并首次明确差应力与流体压力在金锑分异中的主控作用机制。此外,邱教授还介绍了研究团队在第一性原理计算、热力学模拟、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等新技术手段中的探索与应用,展示了跨学科融合在成矿系统分析中的强大潜力。

邱昆峰教授解答学生提问
在互动讨论环节,师生们围绕“生物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”以及“双碳政策背景下固体矿产勘查开发的转型路径”等前沿话题与邱教授展开深入交流。邱教授结合实际研究案例,从地球系统演化、资源绿色开发和能源转型等角度进行了专业解读,引发现场热烈反响。

邱昆峰教授与师生互动讨论
此次地质学论坛通过聚焦国际前沿的资源成矿科学问题,激发了师生对固体矿床及构造控矿理论创新研究方法的浓厚兴趣,为今后进一步深化资源地质研究、推动科技攻关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。